从原来的“住店客”到如今的“沙发客”,强大的互联网催生了新型的经济旅行方式,令囊中羞涩的人一样可以走遍天下。
显然,对一名“沙发客”而言,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为了追求省钱和新鲜,而是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深入当地社区体验异地风情。“沙发旅行”的诱惑力还远不止这些,更重要的乐趣来自冒险、未知,跟从直觉,主客双方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的信任等等。
“沙发客”以一种轻便的方式,摆脱了“观光客”的标签,完成相对深度的旅行。从发出床位申请的那刻起,充满偶然性而不可测度的际遇,人和人的关系,人和事物的关系,便一一展开……近些年,随着自助旅行的深入人心,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旅行者想要尝试“沙发客”,有人预言,沙发客可能会是继“驴友”一族后的自助旅游生力军。
一个外国男孩,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世人的善良和友好。同时由于他的执著和梦想,也带来了一场旅游方式的变革。
从一个网站开始的沙发旅行
2004年,美国男孩凯西·范特打算到澳洲旅行,为了省钱,他突发奇想地在当地一所大学的社区上发出了求床位的帖子,很快得到上百封回帖,欢迎他前去免费入住。凯西受到启发:如果人们并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私人空间,能不能建立一个互助网站,大家在上面“开放”自己的沙发,提供给志趣相投的旅行者免费居住?由此,他建立了“沙发冲浪”(Couchsurfing)网站。
凯西·范特从青年向中年过渡,不过一点也不影响他的网站保持年轻人热情、冒险和惊奇的气质。从2004年创立“沙发冲浪”网站至今,它已覆盖全球238个国家和地区、74516座城市、会员近200万人。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,通过获得“沙发冲浪”网站的身份认证,向旅游目的地的人们发出居住申请,主人与客人相互选择、邀约,以免费的互助形式完成旅行。“沙发客”们的暗号“CS”,亲切、神秘,每个人却都拥有自己完整的行程和信誉记录,连同身份、兴趣爱好等等信息清晰地公布出来。
虽然,现在沙发客的主体人群以英文为主,会使用中文的只占总人数3.6%,而中国也并不是“沙发冲浪”社区中最活跃的人群和地区,但这些都不会阻碍中国沙发客的前行。在中国,“Couchsurfing”注册用户排列的城市是北京,有2000多名沙发客(巴黎是世界排名,共30000多人)参与。作为一种跨文化社交方式,“沙发冲浪”更像是嬉皮时代“世界大同”的理想在今天的延伸,借助互联网的资讯传递,年轻一代迅速完成了一种极具当下特质的包括私人空间、思想、生活方式在内的分享与聚合。目前,在这些人群中,绝大部分为旅居中国的外国人、海归、或受高等教育的年轻城市青年,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我们带来一次旅游的变革。
20天里做了19回沙发客,这个经历让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小吴感受到国人的热情度和信任感。他总结,“睡百家床、吃百家饭的过程,真的很精彩。”
信任可以用来传递
21岁的哈市高校学生小吴从哈尔滨回到家。放假期间他和女友成为上海“沙发客”。小吴告诉记者,由于在上海无亲无故,出发前几天他在专门的“沙发客”网上发帖求助,帖子上写着“我是黑龙江省××学院的大三男生,7月末欲赴上海一游,谁家的沙发愿意给我睡,感激不尽!”几天后,就有两名网友联系他,表示愿意提供“沙发”———家里有空床,可以暂时招待。对方还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,单位电话等等发过来让其核实。不久,小吴就选择去网友“叮当”家当“沙发客”。
“用学生证买往返的火车票是150元。叮当把他家的一个客房给我们住。在他的带领下,我们没花一分冤枉钱就吃到了许多种美味的小吃。我们随时可以了解叮当介绍的一些好玩的景区和风俗,想去哪里玩,玩多长时间,全都可以由自己来设计行程。我和女朋友一共在上海呆了4天,算上来回路费才花了900元。我的一个同学独自一人去上海旅游,只2天就花了1000元。”
与小吴相比,网友“阿诺”算是沙发客里的常客了。他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,趁着暑假,从四川、陕西、安徽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一路游玩。从7月20日到8月9日,他独自旅行了20天,除了一天是住青年旅社,其余19天都在不认识的网友家中度过。
出发前,“阿诺”通过沙发客网站向沙发主人发出拜访申请。有些则在旅行途中调整。“一般会提前三四天,向沙发主人申请,否则临时造访会让对方措手不及。”“阿诺”说,幸运的是一直有人向他敞开家的大门。在合肥,一位沙发主人为他提供一套4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。对方是一位25岁左右的女白领,告诫一些注意事项,将钥匙交给他后就去国外出差了。离开时,“阿诺”按照约定将钥匙放置在女主人朋友家的信箱内。“这完全是基于彼此间的信任。”“阿诺”说。在上海,他也遇到贴心沙发主人。为了减少主人的开支,“阿诺”休息时没有打开房间的空调,结果细心的主人发现了,为他打开空调,“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享受旅行。”主人的这番话和细心举动,让他颇受感动。
“阿诺”坦言,作为学生,省下住宿费是他成为沙发客的初衷,但实际上他所获得的远远不止这些。例如在上海,主人热情地介绍他去衡山路,看那些沉淀历史的老房子……宛如家人的相处,让他感觉到了家一般的温暖。这趟旅行让他彻底地爱上了沙发客的身份。一年多来,他用沙发客的方式周游了许多省份,“省下酒店的钱换得一张‘活地图’,更有可能遇上一个相见恨晚的知己。”
在不同人家借宿,进入不同人的日常生活,这种旅游体验,吸引了许多人。作为一个全新的旅游文化现象,沙发客渴望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冒险旅游经历。
中国人“沙发”上的新世界观
沙发客这种互助游文化是时下背包族旅游者谈论最热的话题,这种新兴旅游文化在欧美发达国家形成了一种时尚旅行风潮。虽然国内的沙发客粉丝正在爆炸式增长,关注度也越来越高,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现象,它的生命力是否有想象中的强呢?应该说,信任度是阻碍沙发客的要素。而对热衷沙发旅游的人来说,不是旅行结束了就结束了,而是成为另一种社交身份。
现在,在北京的沙发客每周都有三次聚会:礼拜一的新人见面会,新加入的沙发客可以见面聊天。到了礼拜二则是熟悉客的夜晚,大家一起玩桌游。礼拜四,变成美食派对,不分新老。张燕是一位网络作家,今年26岁,去年初在网络上次接触到沙发客,便迷恋上了沙发客旅行文化。如今,她已经对这种沙发客旅行着了迷,泡在沙发客论坛里规划起自己下一个沙发客旅行的“宏伟”计划。她说,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短暂的旅途,沙发是我们人生中出现的友好帮助,让我们的旅途更加温馨,同时,也需要我们尽量为其他旅途中的人提供便利和帮助,所以沙发客的旅途本身而言,是一种生命的独特体验。
沙发客“章鱼”说,“我害怕逃避式的旅行,我身边有很多厌倦了工作,或者失恋的人,会选择旅行,借此逃开不尽如人意的现实,但我希望透过旅行能够验证我既不害怕自己,也不害怕他人,当我睡在别人的沙发上而不感到害怕的时候,我是心安的,我也相信,这种信任是可以传递的。”